疫情稳定下来后,离 20 岁仅剩的这一个月里,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准备好 20 岁了吗?
过去的一年过得很快。在学校短暂地奔波忙碌了几个月后便在家里连续呆了 8 个月。半年里似乎也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简单地维持着手上的学习与工作,推进着生活,所以到了大三还有种没脱离大二的错觉,遇见比自己小一级的同学还会不由自主地称呼其大一。大三,按照正常的剧本,大家应该开始考虑求实习、就业、出国、读研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了吧。开学一个月了,我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有些突然的变化,看着昔日同一个教师的学长学姐分散向全世界,有的在实验室奔波,有人提前进入社畜生活,我听着“四方教诲”,踩着前人的脚步缓慢前进。
和去年相比,过去的这一岁要从容许多。能够更加自然地处理生活的节奏,能够更加稳定地控制情绪,能够更深刻地思考处境与决策。也或许是越在原先的道路上前进,可以做出的选择也就越少,便没有那么多好迷茫的了。不由自主地,我在心中调整着不同事情的优先级和重要程度,会把不少在几年前的自己觉得十分重要的东西抛之脑后,而去追求更新更大的未来。
算起来,今年是我第一次直面亲人的逝去,没想到的是这一面对就是连续面对两次。
起点和终点连成无尽的循环 吸进呼出的空气凝结成遗言
晚安 又起床 睁眼 又闭上 意识 的形状摇晃 聚拢 着碰撞
我不是很擅长写歌词,不过这次还是想为离开世界了的两位亲人写点东西。我打算在生日的时候发布这首歌曲,歌词大多是在葬礼上写下的。一个生命结束,另一个生命开始。一代与一代人之间,生命是最强大的桥梁,两代人之间传递着生活经验、物质资源,在老人将所有的“能量”都传递给了下一代后,意识消散,生命的循环边向前又滚动一圈。
至于专业知识的增长,反倒没有去年快速了。能感觉到疫情期间靠网课学的东西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期末周连熬七天囫囵吞枣下去的东西现在也忘了一大半。课内课外的项目做了不少,技术却很杂乱。大多数时候为了一门课就得去学一个全新的语言。做过课程表的导出工具,做过新生的问答平台,做过复刻 Ballance 的滚球游戏,做过 iOS 和 Android 的 App,也做过 J2EE
的传统项目。所以即便是 Swift
、 SwiftUI
、Vue
、Node
、C#
、Unity
、Java
、SpringBoot
都写了一圈,但大多数还只是皮毛(或许这就是本科?)。不过给 JavaScript 中文教程贡献的翻译的确让自己对 js 有了更体系化的理解。
总结起来,这一年在疫情到来之前和疫情差不多稳定下来之后都还算顺利。办了场大晚会,做了进博会的志愿者,双创项目没出大问题,基本符合预期。偶尔还在练琴,学完了月光、贝加马斯克和几首十二平均律,偶尔也在创作和学习创作。也去国内的两三个地方短途旅行了几天。在临近生日的最后几天也重新「无畏的年轻」了一把,时隔两年又一次进录音棚录制陆陆续续写了半年多的曲子,和最近新组的乐队即兴狂欢。而如果说一定有什么大事的话,应该是在疫情爆发之前去了一趟 USA,和寄宿家庭过了一个美国生活。和期望相比,实际在美国生活的感受和预料差不多——更锋利的建筑,更发达的科技,更自由的互联网,更糟糕的饮食。
在十几岁的尾巴里,我时常能够感到思维方式的变化,脑容量的扩充。这些变化是如此明显,以致于我对着去年今日写下的东西常常感到哭笑不得。于是我便又能预料到明年的今天我大概率又会觉得今天写下的这些东西完全是 Nonsense。Anyway, 只要每刻都做出当下觉得正确的决定,也就没什么需要后悔的了。
写下这些东西时,我 19.999 岁。
20, I’m ready.